唐代

当前位置:首页 > 唐代 > 112

释闷拼音全文

更新时间: 2025-04-19 08:01:55 〔唐〕杜甫

hǎishíniánjiěbīngquǎnrónglínxiánjīng

shīdàofēiguānchūxiāngyángbiānshìguòchéng

cháilángsāirénduànjuéfēnghuǒzhàoshīzònghéng

tiānziyīngyànbēnzǒuqúngōngshēngpíng

dànkǒngzhūqiúgǎizhéwéndàoniènéngquánshēng

jiāngbiānlǎowēngcuòliàoshìyǎnànjiànfēngchénqīng

http://www.ixingtai.com.cn/tangdai/34316.html以上内容就是释闷古诗拼音全文,释闷出自年代唐,作者是杜甫;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如《诗经》、《史记》就是其中流传的比较优秀的作品;您可以继续浏览站点内其它古诗文作品。

释闷译文

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

四海之内十年兵戈不息,于今连吐蕃都敢来侵占西京。

失道非关出襄野,扬鞭忽是过湖城。

这次皇上外出,既不像黄帝在襄城之野迷失道路,又不像晋明帝乘马扬鞭暗地里察看敌营。

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

天子也该厌倦了奔走,衮衮诸公理当考虑怎样才能导致太平。

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

君不见到处有豺狼当道行人断绝,夜晚烽火通明尸骨纵横。

但恐诛求不改辙,闻道嬖孽能全生。

只恐怕勒索百姓的做法得不到改变,却听说程元振这嬖孽只削官放归竟能全生。

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

看来还是嘉陵江边我这老头对当前政事的预料错了,两眼昏花不知战乱风尘要到何时才清。

释闷赏析

此诗可分三段。起四句叙事,为第一段,写天宝乱后,长安二次陷落,唐代宗奔陕避难事,概括力很强,语含议论,为全诗总纲,写出诗人之所以“闷”而难释的根源,评论中肯,流露岀满腔思治的迫切心情。“出襄野”“过湖城”两句用《庄子·徐无鬼》和《晋书·明帝纪》典故,语含讽意,在于指出这次代宗离开首都并不是有什么出于自己主动的正经事,而是由于兵临城下,不得不逃走。杜甫此处用...

释闷作品信息

    作品简介等待更新...

释闷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当时杜甫复自梓州来阆州,拟由嘉陵江入长江出三峡,朝中关于长安被吐蕃骚扰的消息不断传来,便非常愤闷,未免感到前途茫茫,举棋不定,一时想起前不久长安陷落复收的情形,目睹国家残破衰败的现象,既气愤又感慨,闷不可解,便写下这首七言排律《释闷》。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杜臆》云:“此为代宗不诛程元振而作。吐蕃入寇,逼乘舆,毒生民,祸皆起于程元振。所望一时君臣,翻然悔悟。当柳伉疏入,但削官放归,此诗所以有嬖孽全生之叹也。”

释闷作品简介

《释闷》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排律。此诗写痛定思痛,心忧弊政难改,预料国无宁日,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心和忧民之怀,表现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卓越的政治器识。头四句概括叙述安史之乱后,长安再次陷落,唐代宗奔陕避难事;中四句写满目疮痍的社会现实,并推想天子的心理,提醒当权大臣尽职尽责;末四句,针对时局,提出自己的主张。全诗论事切中,感情深至,语意含蓄,属对工切,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

释闷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猜你喜欢

  • 释闷

    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失道非关出襄野,扬鞭忽是过湖城。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

  • 晦日寻崔戢李封

    朝光入瓮牖,尸寝惊敝裘。起行视天宇,春气渐和柔。兴来不暇懒,今晨梳我头。出门无所待,徒步觉自由。杖藜复恣意,免值公与侯。晚定崔李交...

  • 途中遇晴

    已失巴陵雨,犹逢蜀坂泥。天开斜景遍,山出晚云低。馀湿犹沾草,残流尚入溪。今宵有明月,乡思远悽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