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当前位置:首页 > 唐代 > 116

南乡子·相见处

更新时间: 2025-04-19 05:58:06 〔唐〕李珣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

http://www.ixingtai.com.cn/tangdai/20837.html以上内容就是南乡子·相见处古诗全文,南乡子·相见处出自年代唐,作者是李珣;您也可以点击南乡子·相见处拼音全文查看拼音全文。

南乡子·相见处译文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日暮天晴,一位美丽纯真的少女,在越台前盛开的刺桐花下,和一位风度翩翩、俊雅倜傥的少年偶然相遇。

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

两人擦肩而过,她仍偷偷回望,深情地注视着少年,故意掉下一双翠羽,匆匆骑象离开游人,趟过小河先走了。

南乡子·相见处赏析

这首词写一位南方少女偶尔遇到一位少年,一见钟情,巧妙地佯失双钗,暗约相会。摹写传神,感情纯朴。

前三句:“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记写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在越秀山上,越王台前,初春的一个傍晚,晴空万里,霞光映天,刺桐花(初春盛开)姹紫嫣红,好一派南国风光。这明媚娇艳的景象,为情人相会点染出一幅绚丽的背景,烘托出欢快的气氛。据称:“宋元...

南乡子·相见处作品信息

    作品简介等待更新...

南乡子·相见处创作背景

据《栩庄漫记》考证,李殉是早期来华的波斯人后裔。其文化底蕴无疑是伊斯兰文化,这从他兼治医学,其弟也以从医为业即可得到某种启示。又由于李殉长期生活于中土,受汉文化的濡染自然在所难免。伊斯兰圣贤自古也都是提倡接受先进的汉文化的,穆罕默德所谓“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即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思想。李殉“以秀才预宾贡”,全面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但身上固有的伊斯兰文化因子仍时时在发挥作用。“词”是词人的心曲,是词人情志的外化。他“亡国不仕”,“多感慨之音”是儒家思想的体现;他少柔婉纤丽的情调,而多明快真切的风格,不无潜在的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汉、波斯文化对他的交互作用,使其词作在西蜀文坛上别开生面。

李珣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亦颇负诗名,但终不脱波斯人本色,多年以经商为生,浪迹天涯,曾到过广州。唐末广州已是重要的通商口岸,有阿拉伯人万余。李珣在那里如鱼得水,有一段颇为自在得意的生活,常邀女子同游。李殉共有十七首《南乡子》词,皆写南国山水风光与民俗人情。此词即为其中的一首。

南乡子·相见处作品简介

《南乡子·相见处》是五代李珣的一首词作。这首词写一位南方少女偶尔遇到一位少年,一见钟情,巧妙地佯失双钗,暗约相会。作者准确地把握住少女的人物形象,通过几个极有个性特征的行为,既描绘了少女性格中天真无邪、热情奔放的一方,又勾画出情窦初开的少女矜持、羞涩的一面,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全词摹写传神,感情纯朴,词中又点缀以越王台、刺桐花、大象等南方风物,使这首词洋溢着一种南国情调,令人赏心悦目。

南乡子·相见处作者简介

李珣

李珣

李珣(855?-930?),五代词人。字德润,其祖先为波斯人。居家梓州(四川省三台)。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乾宁中前后在世。少有时名,所吟诗句,往往动人。妹舜弦为王衍昭仪,他尝以秀才预宾贡。又通医理,兼卖香药,可见他还不脱波斯人本色。蜀亡,遂亦不仕他姓。珣著有琼瑶集,已佚,今存词五十四首,(见《唐五代词》)多感慨之音。)

猜你喜欢的诗词

  • 南乡子·相见处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

  • 醉中作

    醉后乐无极,弥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

  • 赠楚州郭使君

    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黄金印绶悬腰底,白雪歌诗落笔头。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当家美事堆身上,何啻林宗与细侯。...

  • 日夕三江望,灵潮万里回。霞津锦浪动,月浦练花开。湍似黄牛去,涛从白马来。英灵已杰出,谁识卿云才。...

  • 桃花

    暖触衣襟漠漠香,閒梅遮柳不胜芳。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