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当前位置:首页 > 唐代 > 112

垂老别

更新时间: 2025-04-19 07:50:26 〔唐〕杜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http://www.ixingtai.com.cn/tangdai/7222.html以上内容就是垂老别古诗全文,垂老别出自年代唐,作者是杜甫;您也可以点击垂老别拼音全文查看拼音全文。

垂老别译文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四野的战争还没得到安平,我已经老了却得不到安宁。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庆幸牙齿完好胃口还不减,悲伤身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听到老伴睡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

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哪管你饥寒交迫衰老病残!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想以前少壮年华国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战火遍地何处觅人间乐园,勤王杀敌又岂敢犹豫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毅然地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

垂老别赏析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军于邺城兵败之后,朝廷为防止叛军重新向西进扰,在洛阳一带到处征丁,连老翁老妇也不能幸免。《垂老别》就是抒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苦情。

一开头,诗人就把老翁放在“四郊未宁静”的时代的动乱气氛中,让他吐露出“垂老不得安”的遭遇和心情,语势低落,给人以沉郁压抑之感。他慨叹着说:“子孙都已在战争中牺牲了,剩下我这个老头,又何必...

垂老别作品信息

    作品简介等待更新...

垂老别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因昏庸的唐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唐军遂在邺城大败。为了扭转危局,急需补充兵力,于是在洛阳以西、潼关以东一带强行抓丁,连老汉、老妇也被迫服役。此诗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垂老别作品简介

《垂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三别”之一。此诗通过描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悲戚场景,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人民遭受的灾难与统治者的残酷,而且也忠实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全诗叙事抒情,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析精微,准确传神地表现特定时代的生活真实,同时在艺术结构上,既严谨整饬,又具有跌宕起伏、缘情宛转之妙。

垂老别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猜你喜欢的诗词